您好!欢迎访问厦门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福友书籍> 福友书籍

不会说话别当头

分类:福友书籍  发布日期:2018-09-03 11:22:03  浏览次数:2058  [返回]

          不会说话别当头
          作业:祖林 著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561542125 

会说话,一靠技巧,二靠个人魅力,两者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本书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改善沟通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实用技巧,带领大家学习“会对话”的方式,领略“会说话”的无价效益。



定价:45.00元







会说话,一靠技巧,二靠个人魅力,两者都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的。本书具体地讲述了提高说话水平、改善沟通能力的具体方法和实用技巧,带领大家学习“会对话”的方式,领略“会说话”的无价效益。


祖林先生 福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特约作者,零牌顾问机构首席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EDP特聘教授,中山大学MBA客座教授。
 祖林老师对精益生产和世界级制造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有成功的本土实践经验,致力于协助中国企业走精益化道路,迈向世界级制造,由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转型。而将企业运营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工具运用于服务行业是祖林老师近几年的一大实践。



第一篇  要当头,先会听
一、中国话,话里有话
二、听出境界
三、用“身体”来听
四、耳朵要向上,也要向下
五、倾听的七个忌讳
六、耐心倾听反对意见
七、听进内容,听出目的
第二篇  会说话,好当头
一、不会说话要吃亏
二、积极心态,主动沟通
三、因人而异,弹性沟通
四、投其所好,亲而誉之
五、和谐关系,VAK沟通法
六、说话要符合身份
七、借他人的口,说自己的话
八、常说“Yes”巧说“No”
九、从自我管理到管理他人
十、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十一、说话是修养的镜子   
第三篇  “煽”动下属
一、虚实结合,承担三大职责
二、领导善动口,员工才爱动手
三、弹性选择沟通手段
四、带好徒弟,解放自己
五、带徒弟的“说”、“写”、“做”
六、十根“刺”不如一滴“蜜”
七、只有动真情,才能动人心
八、从温柔的同理心到冷酷的同理心
九、巧把批评变激励
十、有虎气,还要刚柔并济
十一、说话要坚守底线
十二、骂人要把人骂活
十三、与下属“讨价还价”
第四篇  “说”动同级
一、建立资源意识
二、360°沟通搞好关系
三、少命令,多请求
四、喜不喜欢都得合作
五、多交流,不争执
六、善说好话,建立工作信任
七、追求内部客户满意
八、善借权威,“说”动同级
九、自己说还得大家说
十、换位思考,善于取舍
十一、谨言慎行,不是是非非
十二、善用专业优势,巧妙软性激励
第五篇  “请”动上级
一、心里装着领导
二、嘴上要乖,行动也要乖
三、用心领悟,适当糊涂
四、既“乖”,又“不乖”
五、做上级的好参谋
六、说服领导,争取支持
七、全方位报告,全过程报告
八、站高一步,深入三步
九、特殊情况,圆融圆通
十、推功揽过,善做棋子



本书付梓之际,笔者在家乡拜访初中三年的班主任、全国优秀教师黄振荣老师,不禁想起恩师说过的一句话:“做生活的有心人。”少年轻狂、懵懂无知,这句话却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使我养成了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总结的习惯。

儿时的梦想是播音员、歌唱家、作家、记者和编辑,高中选的却是理科,大学学工科,迈入社会进工厂,未曾想到的是搞生产十年之后迈入了管理咨询行业,专职从事职业顾问和职业培训,四年之后竟然还走上大学讲台,教学相长,至今受益。

35岁之后,所思所想似乎有些变化,开始理解祖母曾经的求神拜佛,开始思考“四十而不惑”,开始领悟中国的人情世故,开始学习《易经》和《孙子兵法》。十年教学经历之后,教学的风格似乎也有些变化,硬性技术开始结合软性技巧,教人做事当中开始渗透做人的道理,做事不再只是做事,说话不再只是说话。
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是因为三岁的孩子也会说话;最难,是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说话艺术是管理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从叫人做事情到教人做事情,巧妙说话才能说出诚意、说出感情、说出成果、说出凝聚力,对员工持久激励;没有行政约束力还要巧妙调动同级、争取支持。利益取舍、拿捏进退,体现的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灵泛;上级位高权重,如何为己所用,做下属的要用心领悟、学会一些说话的步骤、方法和技巧,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
“煽”动部下、“说”动同级、“请”动上级,走出大嗓门、大老粗的误区,看似简单的说话,其实不简单!

于是有了《不会说话别当头》这套音像课程,于是有了《不会说话别当头》这本书。本书以简洁流畅的语言、通俗易懂的理论、大量贴近企业生活的实例,介绍了说话的方式与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读者带来灵感,在阅读完本书后掌握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把话说到位。
承蒙福友企管林荣瑞先生垂爱,这本书得以尽快和读者见面,特别感谢林荣瑞老师和沙林琳小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前沿讲座》总策划王成龙先生、艺术总监杜蘅老师和零牌顾问机构熊江、怀海涛和赵雅君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书中观点和文字定有诸多呆板僵硬之处,追求圆融圆通,战战兢兢地交稿,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篇 要当头,先会听

一、中国话,话里有话

有人说,说话还不简单,张嘴就来了!
有一次,某工厂请外部专家做沟通培训,有位生产干部毫不客气地说:“老师,你们这套沟通方法太麻烦!还不如我骂骂他,效果更好!”
这位生产干部也许说得并没错,但是他没有看到事情的长远,没有想过员工的内心,没有考虑是追求场面上过得去还是追求长期教育效果,是使对方口服还是使对方心服。

中国人讲究心服口服
中国人说话做事讲究心服口服,如果心里不服气,就算眼前没事,以后也会有麻烦。所以,看似简单的说话,其实并不简单。现在,我们就来琢磨琢磨怎么说话。
中国人跟美国人比,哪个国家的人说话更直接?
有人说,当然是中国人啊!比如,到了一个地方,中国人说:“这个地方好臭!”碰到这种情形,美国人可不这么说,美国人说:“这个地方有一股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好像不那么直接。
再比如,中国人说:“请不要在大众面前开黄色玩笑!”美国人说:“在大众面前,不要谈使人产生与性有关联想的话题。”
看起来,似乎中国人说话更直接!不过,碰到关键就不一样了。美国人说:“你这个意见我不同意!”中国人则说:“呵呵……关于这个事情嘛,我是这样想的……”跟你说了一大通,至于我什么意见嘛,嘿嘿,你自己想去吧,琢磨错了,怎么死的你都不知道!

中国文化是含蓄型文化
碰到关键问题,中国人往往不直言其意,如图1-1所示。中国人说话委婉、含蓄,特别是在关键点很含糊,不认真体会,很难知道对方的真实意图。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就是这个原因。


案例1-1:此“突出”非彼“突出”

小王从一所著名的大学毕业,工作三年后跳槽到一家很有名气的外企做工程师,她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做事非常敬业小心。
三个月试用期满,小王的业绩考核在同一批人当中最高,她也很善于与上级沟通,经常到领导那儿汇报工作。有一次,经理对她说:“小王,你的个人表现很突出……”小王听了这句话,心里非常高兴,感觉受到了经理的赏识。
半年后,小王的技术主管调走了,小王想这一下机会来了!没想到,领导并没有考虑她,而是从别的部门调来了一个主管。
小王心里闹不明白怎么回事,于是找到了经理问原因,经理很坦诚地告诉她:“做主管要善于管人,要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你这个方面比较缺乏,过分在乎自己的个人表现!今后注意,会有机会的。”
这个时候,小王才知道,原来,经理上次的“突出”不是表扬,而是委婉的批评和提醒!只是后半句没有说出来,要自己去体会。
想到这里,小王感到内心燥热,觉得自己太幼稚了。人在江湖,真的需要阅历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这些事情。
你不自觉地去问一个女孩子的年龄,对方兴冲冲反问:“那你猜猜我多大?”她当然希望你回答小一点,把40多岁说成30多岁,把30多岁说成20多岁,她就特别开心,显得她很会保养,很年轻。如果你反着说,她立刻就会给你脸色,甚至好久不理你。
一个新同事跟你聊天,同事问:“你知道我工作多长时间了?”他肯定希望你回答得长一点,为什么呢?时间长显得自己资历高,有经验,成熟。如果你回答太短,他很可能就很不高兴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他工龄不长,就说:“虽然你工作时间不长,不过你确实比同龄人显得成熟稳重。”之后,他就会要求自己一定要比同龄人更成熟稳重。

琢磨生活中的暗语
工作中有很多职场暗语,这些暗语有的是正话,有的是反话,如果理解错了,难免要吃亏,甚至四处碰壁。
比如,你去一家企业面试业务员,经理问你社交能力怎么样,可能就包含了你喝酒的水平怎么样。
有同事赞扬你观察能力强、细致入微,可能是在讽刺你经常打小报告,连一些小事都关注,看似鼓励,实际是否定。
你把一份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策划方案给领导,领导瞄了一眼,说:“等我有时间再看看。”这差不多就是枪毙了。如果你不识时务老去问“我这报告看得怎么样了”,领导可能就很不高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灵性呀!
领导把你找去,先是说你一大堆优点,然后给你提一小点意见:如果同事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一点,相信你一定会更有人缘的。这是领导在暗示你平常不懂得尊重别人,这方面要加强。

听人讲话需要琢磨
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最讲究面子,为人处世要给别人面子,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因为中国的含蓄性文化,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就要有所讲究,说话委婉一点儿就是为了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说的人心安理得,听的人面上有光,双方都不会尴尬。
所以,听别人说话不能只听表面意思,要认真揣摩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点击关闭

  • 扫描关注公众号